校史撷英(十七)

发布时间:2014-11-26浏览次数:4383文章来源:中国体彩网手机版:传媒大学

第四章 北京广播学院的规范与发展(1977—1992)


第一节 拨乱反正

一、开展揭、批、查运动

1977 年 3月 2 日,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了揭批“四人帮”的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从 3月中旬开始,陆续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中央文件、领会中央精神。7 月 15日,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央中国体彩网手机版:揭批“四人帮”的文件,讨论揭批“四人帮”的部署。 9月 18 日,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中国体彩网手机版:北京广播学院揭、批、查“四人帮”部署的批复,北京市委、局党组同意北京广播学院的揭、批、查计划。从9 月 20 日至 11月 22 日,北京广播学院先后召开了 14 次临时党委扩大会议,在院、系、处领导干部中联系实际深入揭批“四人帮”的罪行。1977 年 11月 19 日,“首都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撤离北京广播学院。

1977 年 11月 30 日,北京广播学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院长李哲夫做了揭、批、查“四人帮”动员报告,副院长陈竞寰代表学院领导讲话。北京广播学院分别于 12 月 7 日和 21日,召开两次揭批“四人帮”大会,在第一次大会上,教务处、外语系、无线电系的教工代表做了批判发言,副院长刘永嶫为批判大会做总结;在第二次大会上,院务处、新闻系、马列主义教研室的教工代表做了批判发言。师生员工通过大量事实和亲身体会,彻底清算“四人帮”的罪行,从路线上分清是非。

二、平反冤假错案

1978 年,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组织专门班子,遵照中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干扰破坏所产生的各种案件进行清查和审理。清查和审理工作在充分走群众路线的基础上,经过内查外调,重新取证、逐一查明,对历史遗案的复查,按照事情发生时的历史背景和事实原委,予以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判。

1978 年 12月 14 日,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召开全院平反昭雪大会,宣布了平反人员名单,对受经济损失者按政策予以补偿,为受株连者恢复名誉。1979 年 2 月,再次召开平反大会,为左荧(“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广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新闻系主任)、顾湘(“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北京广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党办主任)和所有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干部、教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北京广播学院认真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重点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78 年 8 月 24日,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开会专题讨论落实政策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担任院、系领导职务者,尊重他们的意见,恢复了职务,并选拔了一批教师、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北京广播学院落实政策工作,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好评,事实证明,对北京广播学院的安定团结和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领导班子重建

在“揭、批、查”运动的基础上,北京广播学院的各级领导班子也进行了调整,各级领导岗位得到调整,领导力量得到充实。

1978 年2 月 5 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致函北京市委,提出中国体彩网手机版: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副院长配备意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哲夫兼任院长,陈竞寰、陈泽然、孟介夫任副院长。

另外北京广播学院成立临时党委,李哲夫任书记,陈竞寰、陈泽然、孟介夫任副书记。

李哲夫

1978 年 7 月,经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北京广播学院行政领导班子组成。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李哲夫任院长,陈竞寰、陈泽然、孟介夫、刘永嶫、杨一明、武子芳任副院长。北京广播学院党的领导小组改为中共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委员会,临时党委委员有:李哲夫、陈竞寰、陈泽然、孟介夫、刘永嶫、杨一明、武子芳、刘继南、陈宇锴、周铜山、陈山水,李哲夫任书记,陈竞寰、陈泽然、孟介夫同志任副书记。

7 月27 日,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开会讨论学校领导体制和建立系、处级领导班子等问题,研究决定:1)北京广播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系实行系主任负责制,职能部、处实行部、处长负责制。2)新闻系:系主任康荫,副主任沅华、苑子熙、彭燕飞;无线电系:系主任常振铮,副主任周铜山、秦宜萱;外语系:系主任陈国光,副主任黄惠群。3)党院办:主任功勋,副主任张文翥;党委宣传部:部长袁方;人武部:副部长田勤;组织部:副部长薛岫岭、刘继南;教务处:副处长李振水、陈宇锴;院务处:处长黄瑛,副处长由学仁、曲树范;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袁方,副主任许树椿。

1980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对北京广播学院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石敬野任临时党委书记兼院长。1980年7月学院临时党委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党委。新党委实行常委制,石敬野任书记。学院职能部门在已有的院务处和教务处的基础上增加了人事处、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和生产处。

1983年7月,广播电视部党组对北京广播学院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常振铮任院长,学院的党和行政工作都由常振铮主持。1986年,北京广播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二届党委会,胡大昕任党委书记。1990年广播电视部党组决定,党委副书记刘继南担任党委书记。


石敬野院长

常振铮院长

第二节 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

一、扩大招生,增扩专业

1977 年在全国高考恢复之际,北京广播学院也着手开展招生工作。在招生专业设置上,一方面要考虑过去专业设置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以往各专业的实力进行优选。在已经招收工农兵学员的8 个专业中,编采和播音两个专业是三年(1974—1976)连续招生,而技术类的 3 个专业是分别在三个年度里各招生一次。经研究申报,1977年 11 月 1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文件,同意播音和电视摄影两个专业参照艺术院校招生办法进行。

1978 年 3 月 14 日,北京广播学院举行 1977 级新生开学典礼,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后北京广播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新生分别为编采(39 人)、摄影(31 人)、播音(33人)三个专业共 103 人。5 月 8 日教育部正式明确北京广播学院从 1978 年开始“参加全国重点院校第一批录取”。5 月 3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78)广发政字 328号、(78)教学字 463号:同意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电视新闻摄影专业从 1978 年起参照艺术院校招生办法进行招生。

1978 年 10 月 9 日,北京广播学院举行 1978 级新生开学典礼。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竞寰代表院临时党委讲话、孟介夫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向新生介绍了广播学院教育革命情况。在招生上,由去年的3 个专业发展为电视中心、电视发送、播音、编采、摄影、文编 6个专业,共 206 名新生。

年 2 月 12 日,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研究并给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请示报告:要求增设电视导演、电视编辑、广播发送、微波技术4 个专业,扩大招生数量,获得批准。北京广播学院在 1979 年 9 月 7 日隆重举行 1979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广播学院建院 20 周年(当时按 1959年建院计)庆祝大会,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张香山等领导到会并讲话,各省市300 多名校友返校欢庆。

1982 年,在继续恢复原有专业的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不断发展和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培养翻译和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编辑、记者的任务越来越紧迫。经广播电视部和教育部批准,增设了国际新闻专业,学制五年。1982 年招生并录取 20 名新生。

1984 年,孟加拉语、泰米尔语、他加禄语、土耳其语 4 个专业恢复招生。

北京广播学院从1984年开始筹建广播电视管理专业,使之适应四化建设进程的需要。 经过一年的准备,初步建立起专业教学队伍,制定了教学计划,并决定从在校高年级学生中选拔 20 名有志于管理工作的学生转入管理专业本科学习。1986年起开始面向社会招生。1985 年,北京广播学院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1987 年,世界语恢复招生。1988 年 9 月,设立广告学专业。1989年,广告学专业招生,录取新生 35 名。

1991 年,波斯语、普什图语、斯瓦西里语 3 个专业恢复招生。

截止到 1992年底,北京广播学院从 1977 年的 3个专业(编采、播音、摄影)发展为23 个专业。

二、新闻系、无线电系分系

进入 20世纪 80 年代,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求贤若渴。此时,北京广播学院仅有三个教学建制系,制约了快速发展。当时外语系只有英语专业,教师、学生都很少;新闻、无线电两系专业及师生人数较多。新闻系有新闻编采、文艺编辑、电视摄影、电视编辑、电视导演、播音专业;无线电系有电视发送、电视播控、微波技术、广播发送等专业。

1980 年 5月 22 日,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就分系问题向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请示报告:拟在暑假前将新闻系分为四个系、一个部:即播音系、文艺编辑系、新闻系、电视系、文科基础部;在1980 年适当的时候将无线电系分为电视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微波工程系和工程基础部四个单位。

1980年 7 月 10日,经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批准,北京广播学院对文科教学管理体制作重大调整:将原新闻系分为四系一部一所,并任命了相应的领导干部。播音系:副主任陆茜、徐恒、田晶,顾问马尔芳文艺编辑系:副主任张凤铸、杨田村电视系:副主任矫广礼、范玉林、王纪言新闻系:副主任张保安、李宜语言文学部:主任彭飞(即彭燕飞),副主任施旗、黄侯兴、田本相    新闻研究所:所长康荫,副所长苑子熙

无线电系部分教师及领导认为不应该在原有人数、实力和房舍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得表面数量上的增多。无线电系因多数人不赞成分系,没有马上执行。

一个系的发展应与学校总体步调相协调。半年后,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系领导召开全系教职工大会,鼓励大家“赶快分系”,赶上全校发展的总体步伐。

1980年 3 月 12日(即新闻系分系后 8 个月),北京广播学院党委对理工科教学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把原无线电系分为三系一部一所,并任命了相应的干部,将无线电系办的实习工厂划归学校院务处生产部门管理。 新建的无线电工程系:系主任周铜山,副主任林嘉锐、黄毓龙电视工程系:副主任张永辉微波工程系:副主任龚汉民工程基础部:副主任童修林、甘章泉广播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孙振先、张绍高至此,学校由3 个系发展成了 8 个系和两所两部。

1986 年2 月 17 日,北京广播学院党委研究,将电视系和电视工程系合并为电视系,这种合并有利于机构的精简,文理渗透,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可节省人力、物力,并能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备的作用。1986 年 3 月 19日常振铮院长向全院师生宣布,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电视系和电视工程系正式合并,文工渗透成为我院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尝试。1986 年 7 月 28日至 10 月 27日,北京广播学院党委调整任命各系党政干部如下:赵玉明为新闻系代主任,王振业为副主任;张凤铸为文编系主任,周华斌为副主任;王宏参为无线电系副主任;王珏为新闻研究所所长;曹璐为新闻系党总支书记;德宝音为无线电系党总支书记,侴述成为副书记;王克瑞为播音系党总支副书记;孟庆荣为文编系党总支副书记;张巨才为微波系党总支副书记。1988 年任命张珍华为无线电工程系主任。

1988 年 3月,北京广播学院将工程基础部与广播科学研究所合并为广播技术研究所,李孝勖任所长,李鉴增任副所长,1989年任命李长法为电视工程系副主任,1991 年 3月工程基础部与研究所分开,李鉴增任工程基础部主任。至此,北京广播学院由 1978 年的3 个系,发展为 9 个系和两所两部。

新闻、无线电分系之举,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初步奠定了北京广播学院以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和信息工程为主干的文、工、管、艺术、思政等多学科专业教育的基本格局;办学规模扩大,水平明显提升。分系后专门设置了“新闻研究所”和“广播技术研究所”,开创了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