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摄”口述实录:第20章 三重门·电视有多高(5)

发布时间:2017-06-14浏览次数:2030文章来源:中国体彩网手机版:传媒大学


学院派

77摄影班在电视新闻领域频频摘得硕果的时候,沉浸于纪录片世界中的同学们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毕业三年之后,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王桂华凭借自拍、自编、自己主持、自己解说的专题节目《微循环专家修瑞娟》获得了全国电视专题节目一等奖。

修瑞娟是个颇有争议的女人,在科研工作上她严谨认真,富有激情,但在家庭生活上,她有着难以言喻的痛苦回忆,比如对女儿的深深愧疚。当王桂华采访之后,修瑞娟的话、修瑞娟的经历在她的脑海里不停地重复、不停地转。一个人物,经历曲曲折折之后怎样表现?这一切让王桂华走路、吃饭、乘车时都在想。就在上班的途中,一部电影的结构浮现出来。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对话》,是一部侦探片,影片以一部转盘式录音机,在掩蔽跟踪车上,不断重放被跟踪人的对话,找出疑点。这部录音机的形式让王桂华大受启发!

王桂华:人的一生当我们审视和回顾时,就像来回放电影。我一下子想到我所拍摄的那么多素材,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时就是在寻找。在编辑机上寻找和讲述成为我的影片结构。这个构思一出来,让我兴奋地想大叫。

于是,王桂华将全片分为三集节目:第一集“我看到的修瑞娟”,第二集“她所了解的修瑞娟”,第三集“修瑞娟的自述”。节目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节目是立体的,细节表达充分、生动而有说服力。编辑者的思考和编辑机前的行为成为鲜明的形象结构元素。这个节目有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也就有了个性化的风格。

《微循环专家修瑞娟》大获成功。播出之后引起很大反响,在电视圈内备受瞩目!

在总结为什么毕业后第一个独立做的节目能够成功,王桂华认为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北京广播学院学院电视系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校里储备的背景知识使自己有很好的创作基础。懂得创作,懂得结构。在校时,花很多时间观摩影片,分析影片结构,这种积累是非专业的学生难得的。二是专题部的老主任给了自己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有经验的老导演,他们创作和思考的过程让自己增加了见识。所以,在《微循环专家修瑞娟》这部作品中王桂华拥有了较高的创作起点。

王桂华:这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学院派”。经过严格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起点和思路是有章可循的,是在创作层面搞创作。因此,创作出来的节目可以称之为作品。在创作层面上创作、探讨,才有风格和流派可言。而这一切得益于我在专业学院所受的教育和训练。

懂得借鉴、懂得创作、懂得结构,也就懂得最好地表现,这就是“学院派”的思路和方法论。秉承着“学院派”的创作原则,身为77摄影班的一员的张旭奎同学在纪录片创作道路上又多了一个视角——跨文化的比照与解读。

张旭奎:拍纪录片,创意、选择题材和表现手法是成功的要素。1988年,台里派我与杨劲桦合作拍片,她是制片人兼导演,我是摄影师。当时杨劲桦说,美国人对中国体彩网手机版:的了解太少,误解太多,所以我们就以一个留学生的视角来拍摄中国体彩网手机版:。经过拍摄组成员的精心推敲,我们选择了如下事件:国营企业租赁给个体经营;刚刚富裕的农民万元户的生活;上海第一丝绸厂的服装模特表演队;北京的商业迪斯科舞厅;北京紫竹院公园的英语角;中国体彩网手机版:民航局招空姐的泳装面试;国库券交易所的建立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十分平常的事物,在当时的的确确是非常具有争议的题材,既使到了1990年,中央电视台仍不敢公开播出该片,其“敏感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