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大半生,社会职业就一个——大学教师”
“如果人的生命可以重来,我将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曾庆瑞在书中写道,“我这大半生,社会职业就一个——大学教师。”
1965年,曾庆瑞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体彩网手机版:传媒大学前身)任教。这一教,从青丝到白发,整整50年。2015年78岁高龄时,门下最后一位博士生毕业,他才完全结束了自己的大学教师生涯。半个世纪里,除了“文革”十年,他有40年在教学第一线跟学生在一起,先后开设了各层次各种类的课程22门,其中许多为全国首创。
曾老师把教育当作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曾老师的第一个硕士生卢蓉老师跟记者说,曾老师讲课非常有激情,他妙语连珠、感情充沛,特别具有感染力。早年随堂听课的前广院外语系主任、中央电视台原台长黄惠群对学生说:“听曾老师讲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跟广电部原副部长,央视原台长胡占凡他们班,流行一个说法是:“听曾老师的课,将课堂笔记稍加整理,就是一篇论文”。不少学生在毕业后还说,真想再回到课堂上跟曾老师一起朗诵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005年12月一堂解读电视剧《秋白之死》的课程因其精彩异常被列入当年北京名师课,并被誉为“21世纪大学生课堂的一个奇迹”。那次本来是讲给本科生的一堂新课,没想到除了30位本科生,还来了不少硕士、博士和院里的一些青年教师,一共50多人。讲着讲着,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一些学生被感动得满眼泪花,以至于讲到瞿秋白烈士就义时大家突然就哼起了《国际歌》。那次经历让曾老和在场的所有师生都永久难忘。
课堂内外,曾老师非常爱自己的学生。他甘当人梯,愿做铺就学生未来之路的一颗石子。他向学子们传承着家骅老师学术品格,即自由的学术思想,敢于批评的实践品格。曾老师有自己一套培养学生的方法:大量阅读书目,也观看最新的电视剧播出成片,并积极投入创作、科研实践中去。他尤其注重对实践案例的分析评论,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电视剧艺术的创作评论实践中。卢蓉老师对此深有体会:“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传授了学生学术理论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它是曾老师的一个教学特点,同时也是培养艺术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个集成起来的优点”。
杏坛50载,曾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从本科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从博士到博士后,一年又一年,眼前的面孔在变,不变的是宽严相济、治学做人的培养理念。在网络资源不发达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老师经常给学生送去成捆的书籍资料,关爱之情溢于言表。然而提及学术,他带的第一个博士生李胜利甚至用“厉害”来形容,每一篇论文都需要反反复复无休止地修改,稍有“不慎”,便会被当面批评,古语有“严师出高徒”之说,曾老师则认为:“教之严,爱之切。”
“做学生的挚友,诤友和畏友,教学生做一个真善美的人。”日复一日,既有言教,更有身教,在接力传承中,“曾门”逐渐蓬勃壮大。他教过的学生,如今活跃在影视、新闻各条战线,很多已成为领军人物,成绩斐然。大家时不时也会和老师聚在一起,讨论学术、交流思想,其乐融融。有学生满怀深情地说:“能成为曾老师的学生,真是一种福气。”“曾门一日,足以让我们荣耀一生。”“我们人在四海,家在曾门。”这已经成为曾门弟子的共同理念。
日前,曾老师夫妇将1350万字、25卷学术长卷《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赠与校图书馆和学生弟子,并将其命名为“接力”,其寓意深厚,既是近三十年的学术成果的倾囊相授,也是治学精神和使命担当的接力传承,寄予了他对后来者的诚挚期望,希望年轻一代学者继承发扬薪火传承的治学精神,在新时代为中国体彩网手机版: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建功立业。
曾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我校广播电视专业文学系主任李胜利教授说:“曾老师在我眼中是有坚定的学术信仰,笔耕不辍,敢说敢写,不随波逐流,不轻言放弃,堪称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希望能从精神上接曾老师之力,上好课,写好文,做好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成全学生,为学科、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